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基于高通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方法定量分析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结构

      2020, 60(4):715-726.DOI: 10.13343/j.cnki.wsxb.20190286CSTR: 32112.14.j.AMS.20190286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结构参数
      摘要 (742)HTML (2219)PDF 2.07 M (1209)收藏

      摘要:[目的] 副溶血性弧菌是水产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环境生存和传播至关重要。这项工作的目的是评估临床和环境中分离出的44株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形成的生物被膜的结构多样性。[方法] 该研究基于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的高通量方法,使用与高分辨率成像兼容的96孔微量滴定板,结合结构分析软件ISA-2来研究生物被膜形成和结构,分析22株食品与22株临床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形成的生物被膜结构参数(生物体积、平均厚度、粗糙系数)。[结果] CLSM图像显示,44株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在培养48 h后能够形成3D结构,进一步比较分析了临床来源菌株与环境来源菌株形成的生物被膜结构异同,发现临床菌株生物被膜的变异系数比环境菌株生物被膜的变异系数小,且同时携带tdh和trh两种毒力因子的菌株生物被膜变异性最小。凝聚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可以分为致密且表面光滑(39%)、斑驳且表面粗糙(27%)、疏松且表面坑洼(34%),临床菌株易形成致密且表面光滑和斑驳且表面粗糙的生物被膜,而环境菌株易形成致密且表面光滑和疏松且表面坑洼的生物被膜。[结论] 该研究深入了解了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结构差异性,为今后对临床和环境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采取不同的防控和清除措施提供了理论支撑。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1条记录 跳转到GO
出版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