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 33(4).
摘要:分析大肠杆菌K802(pLY—4)生产人r—干扰素的发酵过程后发现,采用丰富培养基(改良LB+M9),既适合于细菌生长,又适合于r—干扰索的表达。采用逐步升温、控制不同发酵阶段的pH及保持高的溶解氧浓度,可提高重组质粒的稳定性和细胞的生长速率,使r—干扰素的表达量达4.0 X 106IU/ml,表达水平约占菌体蛋白的55%。
2006, 46(4).
摘要:用Sau3AI消化呋喃丹降解菌Sphingomonas sp. CDS1的基因组DNA,将所得DNA片段与BamHⅠ酶切的启动子探针载体pRobeGFP酶连后转化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在选择性平板上培养,从大约1×104个菌落中筛选到50个含启动子片段的阳性克隆。挑选其中一个发光强度最强的阳性克隆F7,将它的重组质粒pF7用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后得到包含Sphingomonas sp. CDS1启动子和gfp基因的DNA片段,将该片段克隆到广宿主载体pPZP201上,得到pPZP201gfp质粒。将pPZP201gfp通过三亲接合转移至Sphingomonas sp. CDS1中得到GFP标记菌株CDSgfp,经荧光显微镜观察,gfp基因在CDSgfp中表达量很高。对标记菌株进行连续传代10次(48h/次),发现pPZP201gfp依然存在,而且发光明显。通过NotⅠ酶切位点把linA基因连接到pUT/miniTn5上构建新的转座子载体pUT/miniTn5linA。以pRK600为辅助质粒将pUT/miniTn5linA引入到CDS1中,linA基因通过转座作用,插入到CDSgfp的染色体中,得到双标记菌株CDSGFPLinA。该菌株是一株能同时降解γ六六六和呋喃丹的基因工程菌,本研究的结果为研究Sphingomonas sp. CDS1的生态学行为奠定了基础。
2004, 44(1).
摘要:构建出费氏中华根瘤菌嘌呤合成酶基因purL的基因置换载体pHN701,purL内部NotⅠXhoⅠ片段被luxAB基因取代,造成正常基因的破坏。用该载体对野生型费氏中华根瘤菌HH103进行purL的基因置换,筛选到腺嘌呤缺陷型突变株P825。波动实验和连续转接试验结果表明该突变菌株表型十分稳定。purL表达载体pBBRPG在P825中可恢复其在基本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证明突变株确实为purL单基因破坏。盆栽结瘤实验结果表明,该突变株只能侵染大豆根系形成不固氮的根瘤。
2002, 42(1).
摘要:分离到一株假单胞菌 (Pseudomonassp .)P3 ,该菌能够以对硝基苯酚为唯一碳源和氮源进行生长。在有外加氮源的条件下 ,P3降解对硝基苯酚并在培养液中积累亚硝酸根。P3有比较广泛的底物适应性 ,对多种芳香族化合物都有降解能力。不同金属离子对P3降解对硝基苯酚有不同的作用。葡萄糖的存在对P3降解对硝基苯酚无明显促进作用 ,而微量酵母粉可以大大促进P3对硝基苯酚的降解。以P3为受体菌 ,通过接合转移的手段将甲基对硫磷水解酶基因mpd克隆至P3菌中 ,获得了表达甲基对硫磷水解酶活性的基因工程菌PM ,PM能够以甲基对硫磷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工程菌PM具有较高的甲基对硫磷降解活性及稳定性
2012, 52(3):396-401.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构建无抗生素选择标记链球菌透明质酸合成酶基因工程菌的方法。【方法】PCR 扩增链球菌透明质酸合成酶操纵子hasABC 基因,用温度敏感载体pJR700 构建携带hasABC 基因重组质粒pXL32;电转化pXL32 质粒到马链球菌兽疫亚种感受态细胞,卡那霉素(Kanamycin,kan)平板37℃培养筛选重组子,在不含kan 液体培养基中30℃传代,37℃平板分离挑取抗生素敏感菌落,RT-PCR 检测工程菌染色体hasABC 基因表达,Bitter-Muir 法测定菌体透明质酸含量。【结果】在无抗生素选择压力条件下,获得透明质酸产率提高34% 的马链球菌兽疫亚种透明质酸合成酶基因工程菌。【结论】用pJR700 温度敏感载体系统,构建能提高透明质酸产量的无抗生素选择标记的基因工程菌是可行的。
2013, 53(3):221-229.
摘要:摘要:随着基因重组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蛋白糖基化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糖蛋白药物对人类健康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迄今为止,哺乳动物表达载体仍然是最常见的药用蛋白生产系统。由于其存在成本高、产率低等问题,酵母和细菌表达系统也日益受到重视。受到理论和技术的限制,细菌表达系统的开发仍存在相当大的困难,而酵母表达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改造不同表达系统N-糖基化途径用于生产人源糖蛋白的研究进展。
2023, 63(9):3409-3427.DOI: 10.13343/j.cnki.wsxb.20230042CSTR: 32112.14.j.AMS.20230042
摘要:大多数微生物通过一种复杂的机制来感知和传递环境中的葡萄糖变化并对其做出适当的反应。酵母细胞中,葡萄糖主要通过Snf1/Mig1信号通路来阻遏三羧酸循环、糖异生、乙醛酸循环和替代碳源代谢等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木糖、半乳糖、蔗糖、乙醇和有机酸等替代碳源只有当环境中的葡萄糖消耗殆尽后才能重启代谢编程,进行替代碳源的利用。而葡萄糖去抑制对于提高现代微生物工业生产效率、解决环境与能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Snf1/Mig1信号通路阻遏机制以及相关转录因子的活性位点,具体介绍了多种替代碳源的应用以及其受葡萄糖阻遏的具体机制,总结提出了根据不同背景缓解或解除碳代谢阻遏的策略,以期为酵母菌现代化生产应用范围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提供新思路。
2024, 64(10):3620-3632.DOI: 10.13343/j.cnki.wsxb.20240215CSTR: 32112.14.j.AMS.20240215
摘要:近年来,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作为抗生素替代品之一受到广泛关注。AMPs具有诸多优势,如抗菌谱广、来源丰富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等。其生产工艺主要包括生物体内提取纯化、化学合成以及基因工程表达3种途径。然而,天然分离法与化学合成法存在工序繁杂,成本昂贵及产量较低等缺点,不易于在AMPs实际生产中实施。相较之下,基因工程表达更具经济性、科学性及有效性。本文对AMPs的多种表达系统及其差异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提高AMPs异源表达产量的多种策略,以期为AMPs的低成本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支撑。
2023, 63(10):3758-3772.DOI: 10.13343/j.cnki.wsxb.20230161CSTR: 32112.14.j.AMS.20230161
摘要:随着肠道微生物组与宿主关系研究的深入和基因工程的迅速发展,基因工程菌(genetically engineered bacteria,GEB)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GEB是指经基因工程改造而具有高效表达外源蛋白质或分子化合物能力的细菌,相比传统药物具有诸多优势。GEB的构建过程包括底盘的选择、功能基因的获取、基因转移和重组这几个基本步骤,包裹技术能够提高其存活率和定殖能力,合成基因回路的应用可使其智能化。功能稳定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是评价GEB的一般指标,也是性能优化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GEB在炎症性疾病、肿瘤、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疾病中已有广泛应用,但实现临床转化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介绍了GEB的构建和性能研究方法,总结了近年来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指出了现存问题并提出了展望。
2022, 62(11):4213-4233.DOI: 10.13343/j.cnki.wsxb.20220329CSTR: 32112.14.j.AMS.20220329
摘要:植物生物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对其生物炼制可生产高附加值的生物基产品。生物炼制需要使用植物多糖降解酶(plant-polysaccharide-degrading enzymes,PPDEs),如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生淀粉酶。丝状真菌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能分泌完整的具有高活力的植物多糖降解酶,但其产量低限制了大规模生产及应用。草酸青霉中植物多糖降解酶的生物合成受到多种调控因子包括转录因子的严格调控。本文主要介绍在以植物生物质甘蔗渣和木薯生淀粉为原料的生物炼制中,涉及的一些关键微生物方面的问题,如从高产植物多糖降解酶的真菌菌株的筛选、育种,到草酸青霉植物多糖降解酶合成及其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的鉴定,以及酶产量提高的工程菌株的构建等,为丝状真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