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42(4).
摘要:根据嗜盐菌(Halobacterium salinarum)NRC|34001中硫解酶的基因序列信息,采用PCR技术从菌株Halobacterium sp.ZP|6中克隆了极端嗜盐硫解酶的基因,并对此酶的氨基组成进行了分析。同非嗜盐硫解酶相比,极端嗜盐硫解酶不但含有较多的负电荷氨基酸,较少的正电荷氨基酸和强疏水氨基酸,而且同类氨基酸中的小氨基酸含量明显增高。这表明极端嗜盐硫解酶的嗜盐特性不单来自形成的分子静电屏蔽网和疏水作用的调节,且与分子表面张力减小密切相关。
2000, 40(6).
摘要:运用平板筛选法从20株不同来源的菌株中得到一株产组成型漆酶的担子菌(Basidiomycete sp.)。它在自制DC培养基上产酶能力达到058IU/mL;振荡培养的产酶效果约是静置培养的4倍。漆酶的产生与生物量在培养8d内呈现平行关系,但随后酶量并不随之而继续上升。4g/L的酪氨酸和胰蛋白胨有利于酶的产生,分别可使酶活力最高增加到249IU/mL和20IU/mL。某些化学试剂对酶的产量尚未达到诱导效果,但丁香醛连氮和邻联甲苯胺对酶产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0℃下刺激1h后,可使酶活力提高13倍。
1986, 26(3).
摘要:从云南省的程海、抚仙湖及西双版纳季雨林的湖底泥或土样中分离到放线菌,并按 Backer等的方法分析了52株小单孢菌和99株链霉菌的胞壁组分,并对这两个属的细胞壁组成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1989, 29(6).
摘要:本文测定的海枣曲霉糖苷酶均为糖蛋白,含糖量分别为:地衣多糖酶7.7%,木聚糖酶X-II 5.8%,木聚糖酶X-III 3.3%,β-半乳糖苷酶14.3%,β-葡萄糖苷酶16.1%,β-木糖苷酶15.5%。这几个酶的氨基酸组成有较大差异,但也有共同特点,即都含有较多酸性与羟基氨基酸,含His,Met较少。将这些酶的氨基酸组成作成星状图,结果这些酶的星状图互不相同,只有β-葡萄糖苷酶和β-木糖苷酶的星状图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比较海枣曲霉糖苷酶和其。他来源的糖苷酶的氨基酸组成的星状图。发现不同来源的同一种酶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且相似程度与产生菌之间的亲缘关系有很大的相关性。
2009, 49(2):198-203.
摘要:【目的】 比较嗜压和非嗜压微生物中蛋白质在氨基酸和二肽组成上的差异对嗜压蛋白稳定性机理的了解及在此基础上的定向改造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4种微生物全蛋白质组信息,统计了639对直系同源序列二级结构氨基酸组成及二肽组成并计算其偏差。【结果】结果表明:在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中二者差异明显,β折叠中,嗜压蛋白含更多的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更少的精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无规则卷曲中,嗜压蛋白含更多的缬氨酸和异亮氨酸,更少的甘氨酸和脯氨酸。而嗜压蛋白存在更多的YM、MN、KD、QC、CI、MW、MM、CY、WQ、HC、RC和QH,更少TW、MS、VD、DH、YE、CT、MW、CF、CK、CM、MY、QI、TH、MQ、QQ和MC。【结论】二肽比氨基酸包含更多的结构和序列信息,更有利于了解嗜压蛋白稳定性机制及指导其定向改造。
2015, 55(3):299-310.DOI: 10.13343/j.cnki.wsxb.20140393CSTR: 32112.14.j.AMS.20140393
摘要:摘要:【目的】系统研究自养、混养和异养3种营养方式对真核模式微藻———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生长特性、细胞生化组分和碳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C.vulgaris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光合自养、混养和异养3 种营养方式,采用光谱学、色谱学方法,研究不同营养方式对C.vulgaris从生长特性、细胞组分合成和碳代谢等方面的影响。【结果】C.vulgaris依次经自养至混养和异养的培养方式转变中,藻细胞的可溶性糖和油脂含量显著提高,油脂中C16、C18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降低,而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升高;蛋白质含量、光合色素含量显著下降,18种氨基酸的相对含量也呈下降趋势;葡萄糖的添加可抑制藻细胞吸收和积累除碳元素以外的其他测试元素。在添加葡萄糖的前提下,光照可促进藻细胞的生长量、不饱和脂肪酸和氨基酸,以及除碳元素以外的其他测试参数增加。对微藻胞外碳酸酐酶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的活性分析结果表明,异养和混养直接影响C.vulgaris的碳代谢途径。【结论】光源和葡萄糖的供给与否直接影响C.vulgaris的生长代谢和生化组分合成,葡萄糖的添加在显著促进藻细胞生物量积累的同时,刺激碳素(糖类和油脂)生化成分的合成,而抑制氮素成分(蛋白质和光合色素)的合成;在光照条件下培养基质中葡萄糖的浓度和消耗水平直接决定藻细胞主营自养或异养生长。添加有机碳源葡萄糖的混养(光照)和异养(暗处理)培养可促进藻细胞的生长,异养和自养的生物量之和接近于混养,表明混养是最佳的藻细胞营养生长方式。
2007, 47(4):628-633.
摘要:对灵芝属G.lucidum,G.tsugae,G.oerstedii,G.resinaceum,G.subamboinens5个不同种用同一条件进行了液体发酵培养、多糖提取、理化性质及免疫活性的分析。结果表明,5种灵芝的菌丝体多糖得率相差较大,以G.oerstedii最高,但各多糖提取物分子量分布相似,单糖组成均以葡萄糖为主,并含半乳糖、甘露糖、盐酸氨基葡萄糖、岩藻糖。5种多糖提取物均能显著增强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吞噬作用、释放NO,但以G.subamboinens菌丝体多糖提取物的活性最强。这些多糖提取物还均能促进小鼠脾细胞的增殖,并对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灵芝属内其他3个物种的菌丝体多糖提取物理化特征与G.lucidum和G.tsugae接近,并同样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2007, 47(4):628-633.
摘要:对灵芝属G.lucidum,G.tsugae,G.oerstedii,G.resinaceum,G.subamboinens5个不同种用同一条件进行了液体发酵培养、多糖提取、理化性质及免疫活性的分析。结果表明,5种灵芝的菌丝体多糖得率相差较大,以G.oerstedii最高,但各多糖提取物分子量分布相似,单糖组成均以葡萄糖为主,并含半乳糖、甘露糖、盐酸氨基葡萄糖、岩藻糖。5种多糖提取物均能显著增强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吞噬作用、释放NO,但以G.subamboinens菌丝体多糖提取物的活性最强。这些多糖提取物还均能促进小鼠脾细胞的增殖,并对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灵芝属内其他3个物种的菌丝体多糖提取物理化特征与G.lucidum和G.tsugae接近,并同样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2014, 54(6):656-662.DOI: 10.13343/j.cnki.wsxb.2014.06.008CSTR: 32112.14.j.AMS.2014.06.008
摘要:摘要:【目的】猪链球菌1、2、14和1/2型间存在单向或双向的交叉抗原性,这种交叉抗原性的产生原因至今未被揭示。【方法】采用Sephacryl S-300凝胶层析柱对猪链球菌14 和1/2型荚膜多糖进行分离纯化,经苯酚-硫酸检测和dot-ELISA辅助鉴定,确定荚膜多糖成分。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14和1/2型猪链球菌荚膜多糖分子量分别为487.38 kDa和512.72 kDa。【结果】经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标记液相色谱法和核磁共振测定14和1/2型猪链球菌荚膜多糖单糖组成分别为:Glc/Gal/GlcNAc/Rha/Neu5Ac(1:2. 94:1.35:0.24:0.37)和Glc/Gal/GlcNAc/GalNAc/Rha/Neu5Ac(1:1.67:1.05:0.93:0.72:0.7)。并与已知的猪链球菌1、2型荚膜多糖的单糖组成进行比较分析,发现4种血清型荚膜多糖都具有Glc、GlcNAc、Gal和Neu5Ac,但单糖组成和比列并无明显相似性,这种交叉抗原性可能是由于荚膜多糖的空间结构相似性和(或)细胞表面的其他成分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