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 36(2).
摘要:弗兰克氏菌是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菌,目前已发现200多种。因其生长缓慢,许多传统的分类方法对它不合适,所以弗兰克氏菌的分类工作仍处于十分混乱的阶段。目前世界上公认弗兰克氏菌是放线菌的一个属,但没有确定的种名,寻找合适的分种方法十分迫切。我们选择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的序列作为划分弗兰克氏菌种的研究对象,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种 101、114、8201,2129菌株分离自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101和114菌株是从木麻黄根瘤中分离到的,8201和2129菌株分别来自赤杨和杨梅根瘤。ArI_4和PtI_1菌株分别来自美国赤杨和潘尔稀根瘤。 1.2 DNA的提取
1984, 24(1).
摘要:从我国各地的土壤中分离得到百余株诺卡氏菌形放线菌,其基丝形成横隔并断裂成秆状或球状体,细胞壁化学组份IV型,属于诺卡氏菌科诺卡氏菌属(Nocardia)。经形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等鉴定为15个种。本文只报道其中两个新种及一个新变种:念球状诺卡氏菌(Noeaedia nostocoidea n. sp.);紫褐诺卡氏菌(Nocardta violaccofusca n. sp.);鲑色诺卡氏菌桔橙变种(Nocardia salmontcolor var. aurantiaca n. var.)。
1983, 23(2).
摘要:对4.215菌株进行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基丝有横隔,断裂,茉莉黄,风帆黄,无气丝,细胞壁化学组份III型,糖类型C(即无特征性糖),无诺卡氏菌特征性类脂A。因此,认为该菌株为拟诺卡氏菌属中的一个新种,定名为略黄拟诺卡氏菌 Nocardiopsis flavidus n. sp.。
1982, 22(2).
摘要:自我国云南省景洪镇附近的土壤中,分离出一株产生红玉色素的链霉菌JH-2710。该菌株为好气中温菌,28℃生长良好,35℃生长差,37℃不生长。孢子丝柔曲至不规则松敞螺旋形,孢子椭圆,表面光滑或略粗糙。菌丝时常膨大,有较密的横隔,以致形成直径1.2--3.2μm的结肠状或水葫芦状节段,但不断裂。细胞壁含LL一二氨基庚二酸、甘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全细胞水解物含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马杜拉糖、核糖、鼠李糖,以及少量的阿拉伯糖、木糖。
1979, 19(4).
摘要:根据71-N46等5株菌的基丝与气丝都形成横隔,并断裂为杆状、椭圆或球状,无鞭毛不运动的节段;细胞壁组份I型:DNA中GC克分子百分比为66.3%等,认为这5株菌应属于类诺卡氏菌属,除71-N46为这属的典型种白色类诺卡氏菌(Nocardioides albus Prauser)外,本文报道两个新种:黄色类诺卡氏菌新种(Nocardioidea flavus n. sp.)和情黄类诺卡氏菌新种(Nocardioides fulvus n. sp. )。
1976, 16(4).
摘要:从我国土壤中分离出35株游动放线菌,细胞壁组份为II型,即含有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和甘氨酸。根据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系统研究,定为4个新种:桔橙游动放线菌新种(Actlnoplanem ourantlacus n. sp. 71—C38);粉红孢囊游动放线凶新种(Actinoplanesroseosporangius n. sp. 71-C29);淡桔橙游动放线菌新种(ActlnoplaneJ pallido-aurantiacusn. Sp. C);赭红孢囊游动放线菌新种(Actinoplanes rutilosporangius n. sp.71-C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