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45(1).
摘要:从香港海岸红树林分离到的77株真菌中有34株可产生木聚糖酶,从中选出CY2809 (Staganospora sp.)、CY4786和CY5040等3菌株与已知陆生产酶菌株HU5048(Aspergillus awamori)进行产木聚糖酶的比较研究。根据培养液中菌丝生物量、木聚糖酶活力和木糖等价还原糖含量等指标的测定,菌株CY4786在起始pH 7.8的木聚糖酵母膏海盐液体培养基中25℃下震荡100r/min)培养7d产酶最佳;粗酶液在50℃和pH 46的优化条件下进行测定,木聚糖酶活力达到1.07×10.4U/mL。结果表明,红树林真菌起着半纤维素降解者的作用,沿海红树林环境中存在着可资利用的木聚糖酶产生菌。作者讨论了利用发酵液中木糖等价还原糖含量的动态变化作为快速筛选产木聚糖酶菌株的指标的可能性。
2005, 45(1).
摘要:从香港海岸红树林分离到的77株真菌中有34株可产生木聚糖酶,从中选出CY2809 (Staganospora sp.)、CY4786和CY5040等3菌株与已知陆生产酶菌株HU5048(Aspergillus awamori)进行产木聚糖酶的比较研究。根据培养液中菌丝生物量、木聚糖酶活力和木糖等价还原糖含量等指标的测定,菌株CY4786在起始pH 7.8的木聚糖酵母膏海盐液体培养基中25℃下震荡100r/min)培养7d产酶最佳;粗酶液在50℃和pH 46的优化条件下进行测定,木聚糖酶活力达到1.07×10.4U/mL。结果表明,红树林真菌起着半纤维素降解者的作用,沿海红树林环境中存在着可资利用的木聚糖酶产生菌。作者讨论了利用发酵液中木糖等价还原糖含量的动态变化作为快速筛选产木聚糖酶菌株的指标的可能性。
2003, 43(2).
摘要:对一株产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简称EPS)的乳酸菌Z222菌株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 其发酵液通过浓缩、除蛋白、脱色、乙醇沉淀、透析、CM纤维素柱、DEAESephadex 离子交换柱和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冷冻干燥后得到一种纤维状白色固体产品EPSⅠ。将该产品对荷肉瘤S180小鼠进行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初步试验,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它对迟发型超敏反应、免疫器官重量和脾细胞抗体形成均有较为明显的影响。EPSⅠ有希望作为一种新的免疫调节剂。
2012, 52(3):345-352.
摘要:摘要:【目的】对转棘孢木霉几丁质酶基因tachi1 的毕赤酵母工程菌GS-tachi1-K 进行诱导表达,研究重组几丁质酶Tachi1 的酶学性质,优化表达条件。【方法】对GS-tachi1-K 进行甲醇诱导培养,纯化目的蛋白Tachi1进行几丁质酶酶学性质的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GS-tachi1-K 菌株产几丁质酶Tachi1 表达条件进行优化。【结果】GS-tachi1-K表达的几丁质酶Tachi1表观分子量约为44 kDa,酶反应最适的温度和pH分别为50℃和5.5,具有较宽的温度、pH 适用范围;50℃以下保持较高的酶活力,在碱性条件下稳定性较差;受Ag+、Hg2+、Cu2+、Fe2+和高浓度的SDS及β-巯基乙醇强烈抑制。该菌株的最佳表达条件为:pH 为6.5,甲醇诱导浓度为0.5%,起始细胞浓度为OD600=2,甲醇诱导时间为180 h;几丁质酶Tachi1活力可达17.93U/mL,蛋白表达量为6.19g/L。【结论】成功实现了棘孢木霉新几丁质酶基因tachi1的毕赤酵母高效分泌表达,工程菌GS-tachi1-K具有高表达量和表达产物酶活性高两个特点,明确了几丁质酶Tachi1 的酶学性质和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该几丁质酶及其基因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2016, 56(1):44-55.DOI: 10.13343/j.cnki.wsxb.20150169CSTR: 32112.14.j.AMS.20150169
摘要:【目的】从葡萄园土壤中分离L-天冬氨酸α-脱羧酶的产生菌株,对其进行分类鉴定,优化其产生L-天冬氨酸α-脱羧酶的发酵条件,为β-丙氨酸的生物合成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变色圈法和液体复筛培养基分离筛选具有L-天冬氨酸α-脱羧酶活力的菌株,对菌株进行形态、生理生化特征试验及16S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菌株的系统发育学地位,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结果】筛选到一株L-天冬氨酸α-脱羧酶高产菌株PanD37,其亲缘关系和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tequilensis)较近,且形态与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与特基拉芽孢杆菌基本相符。研究表明其最佳发酵配方和培养条件为:蔗糖22.5 g/L、富马酸7.5 g/L、蛋白胨20 g/L、L-天冬氨酸6 g/L、Triton X-1002g/L,起始pH为7.0,装液量50 mL/500 mL,摇床转速220 r/min,种子液接种量为5%(V/V), 35℃培养28h。在最优条件下L-天冬氨酸α-脱羧酶活力可达44.57 U/mL,比初筛时提高2.57倍。【结论】分离并获得一株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 PanD37,经条件优化后具有较高的L-天冬氨酸α-脱羧酶产生能力,有望应用于β-丙氨酸的工业生产。
2018, 58(5):817-829.DOI: 10.13343/j.cnki.wsxb.20170295CSTR: 32112.14.j.AMS.20170295
摘要:[目的]从西沙喜盐草根际沉积物中分离纯化得到具有高效固氮能力及解磷能力的菌株。优化其发酵培养条件,研究其制备海洋微生物菌剂的可能性。[方法]从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16S rDNA及功能基因水平进行鉴定,通过乙炔还原法、钼锑抗显色法检测菌株的固氮酶活性和解磷能力,单因素法和响应面法优化其发酵培养条件,溶血试验和急性毒性实验鉴定菌株的安全性。[结果]结果表明,菌株AZ16属于星箭头菌(Sagittula stellate),革兰氏阴性菌,选择性固氮培养基中菌落呈黄圆形黏稠状,固氮酶活性达34.63 nmol C2H2/(mL·h),最适生长条件为:盐度25‰、pH 7.5、温度33、接种量5.0%;菌株XT37为海洋芽孢杆菌(Bacillussp.),革兰氏阳性菌,选择性固氮培养基中菌落呈深黄色圆形褶皱,植酸酶活性达239.49μg/L,最适合生长条件为:盐度25‰、pH 6.7、温度28、接种量5.0%。溶血实验和急性毒性实验证明两株菌属实际无毒级别。[结论]两株菌具有高效的固氮解磷功能,以及抗高盐、强碱等环境的能力,安全无毒,因此有潜力应用于多功能混合微生物菌剂的研制。
2020, 60(4):679-694.DOI: 10.13343/j.cnki.wsxb.20190278CSTR: 32112.14.j.AMS.20190278
摘要:[目的] 筛选一株海藻酸裂解酶高产菌株,并通过优化产酶条件提高海藻酸裂解酶活性。[方法] 以海藻酸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对福建漳州滨海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筛选和分离,获得海藻酸裂解酶高产菌株;依据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目的菌株进行鉴定;然后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优化。[结果] 十六烷基吡啶(CPC)染色得到4株透明圈与菌落直径比值(D/d)>3的菌株;DNS法测定4菌株发酵液中海藻酸裂解酶活力,其中菌株SH-1的海藻酸裂解酶活性最高,达到315.52 U/mL;经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DNA测序鉴定,将其命名为Microbulbifer sp.SH-1;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确定该菌株最适产酶培养基为:海藻酸钠10 g/L,NaCl 5 g/L,(NH4)2SO4 5 g/L,MgSO4 0.2 g/L,K2HPO4 1 g/L,FeSO4 0.02 g/L。对培养条件的进一步优化结果发现,在初始pH 7.5、温度32℃条件下,以1%的接种量将SH-1菌株接入50 mL优化培养基中,240 r/min转速下振荡培养24 h,SH-1菌株产酶最大活性可达757.90 U/mL,比优化前提高了2.4倍。[结论] SH-1最佳产酶条件的建立,为海藻酸裂解酶的大规模制备以及更深层次研究提供了试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2020, 60(12):2675-2689.DOI: 10.13343/j.cnki.wsxb.20190613CSTR: 32112.14.j.AMS.20190613
摘要:[目的] 为了获得木质素降解复合菌系LDC降解玉米秸秆的适宜条件,明确秸秆降解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功能微生物类群。[方法] 以培养温度、pH、培养基装液量和接菌量等单因素试验结果为依据,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复合菌系降解玉米秸秆的培养条件,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降解时期复合菌系的群落结构变化规律。[结果] 复合菌系对秸秆最佳降解条件为:培养温度32℃、初始pH为8.2、装液量为40%,接菌量为10%。此条件下木质素最大降解率为44.5%,相比未优化处理提高13.3%。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复合菌系LDC的优势菌门。在玉米秸秆降解过程中,降解初期的优势菌属为Proteiniphilum(11.9%)、Sphaerochaeta(8.4%)、Ruminofilibacter(8.4%)、Pannonibacter(6.7%)、Pseudomonas(6.1%)和Rhizobium(5.7%);在降解高峰期时,Anaerocolumna(24.0%)、Caenispirillum(9.2%)和Thauera(7.0%)的丰度显著上升,分别是其在降解初期的16.5倍、3.0倍和5.9倍,而Ruminofilibacter(10.9%)的丰度仍然很高且排在第二位。在降解末期的优势菌属为Ruminofilibacter(25.4%)、Pseudomonas(9.7%)、Sphaerochaeta(8.8%)、Caenispirillum(8.4%)、Pannonibacter(4.3%)、Thauera(4.0%)以及Desulfomicrobium(3.4%)。[结论] 明确了玉米秸秆降解复合菌系的最佳培养条件以及在不同降解时期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在玉米秸秆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微生物类群为Pseudomonas、Pannonibacter、Thauera、Ruminofilibacter和Anaerocolumna。
2018, 58(4):684-698.
摘要:[目的]以白音华褐煤为底物,利用从我国多地煤矿及污水处理厌氧罐中富集-混合-驯化得到的高效混合菌群进行产气,分析其群落组成并优化产气条件。[方法]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混合菌群结构,通过Plackett-Burman(P-B)和Box-Behnken(B-B)试验对褐煤产气影响因素和条件进行筛选和优化。[结果]本源和外源微生物样本混合样品(HN+MD+WT)经驯化后菌群产气效率最高。该样品菌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丰富,以变形菌门的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15.07%)、拟杆菌门的屠场杆状菌属Macellibacteroides(14.6%)、厚壁菌门的梭菌属Clostridiaceae(9.77%)、互营菌门的脱硫代硫酸盐弧菌属Dethiosulfovibrio(8.76%)以及热袍菌门Oceanotoga属(8.66%)为主。古菌全部为广古菌门,其群落多样性则较为单一,其中甲烷卵圆形菌属Methanocalculus(80.28%)占据绝对优势。Plackett-Burman(P-B)试验结果表明温度、CoCl2添加量和NiCl2添加量是影响褐煤产气的关键因素;Box-Behnken(B-B)试验结果表明最优产气条件为:温度36,CoCl2添加量0.17 g/L,NiCl2添加量0.02 g/L,最优条件下褐煤累计产甲烷量(周期20 d)达到159.33μmol/g。[结论]经过驯化可以得到高效的产气菌群,优化培养条件可使产气效率明显提高。
2009, 49(1):128-134.
摘要:[目的]原核表达系统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外源蛋白表达系统。在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目的蛋白的过程中,可溶性外源蛋白的产量是决定成本和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方法]本项研究中利用本实验室构建的7种不同的重组质粒(-1、p-2、p-3、p-4、p-5、p-6、p-7),检测其在复合自动诱导培养基中的表达情况,评价哪一种培养基更适合于外源蛋白的表达,提高目的蛋白的产量。[结果]结果显示,这7种重组蛋白在复合自动诱导培养基的表达量是普通LB培养基的4~8倍;并在此基础上,对复合培养基的成份进行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一种优化培养基(改良培养基-4),P-1、P-2、P-3这3种融合蛋白在这种改良培养基中的表达量比优化前提高了至少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