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8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条件致病真菌新型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neoformans)致病性研究进展

      2009, 49(4):423-428.

      关键词:键词:新型隐球酵母;致病因子;荚膜;漆酶;信号传导
      摘要 (1542)HTML (0)PDF 282.53 K (2566)收藏

      摘要:摘要: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在临床上呈现较快的上升趋势,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新型隐球酵母是主要病原真菌之一。过去十余年,对其致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重要致病因子(virulence factors)的合成调控及致病过程中信号传导途径等研究进展较快,这些都可能成为治疗甚至预防该真菌的焦点。本文在简要介绍致病因子的基础上,详细综述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情况。

    • 肺炎链球菌cps操纵子的启动子序列点突变可导致细菌荚膜缺失

      2015, 55(6):780-787.DOI: 10.13343/j.cnki.wsxb.20140488CSTR: 32112.14.j.AMS.20140488

      关键词:关键词:肺炎链球菌,荚膜,点突变
      摘要 (991)HTML (478)PDF 1.90 M (2371)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明确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合成操纵子的启动子序列出现的点突变313713 T→C是否可导致细菌荚膜缺失。【方法】Western blot检测肺炎链球菌突变株SPY1 (NC_008533.1 313713 T→C)荚膜多糖含量;实时定量荧光PCR分析荚膜多糖合成基因cps2A、cps2B、cps2C以及cps2D的表达量;构建重组质粒pEVP3-cps promoterD39和pEVP3-cps promoterSPY1,分别转化D39和SPY1菌株,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来验证转入的启动子序列对细菌荚膜合成的影响,并通过电镜观察荚膜结构和荚膜肿胀试验进一步验证。【结果】肺炎链球菌SPY1 的荚膜多糖含量较野生型显著下降,其相关基因cps2A、cps2B、cps2C以及cps2D的表达量较野生型D39均显著降低;与D39-pEVP3-cps promoterD39对比,D39-pEVP3-cps promoterSPY1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下降了76%,与SPY1-pEVP3-cps promoterD39相比,SPY1-pEVP3-cps promoterSPY1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下降了约79%;电镜结果显示,重组SPY1-pEVP3-cps promoterD39荚膜可恢复至野生型水平,并且重组D39-pEVP3-cps promoterSPY1 (NC_008533.1 313713 T→C)荚膜肿胀试验呈阴性。【结论】荚膜多糖合成操纵子的启动子序列点突变313713 T→C可导致荚膜多糖合成基因表达显著下调,从而引起菌株SPY1的荚膜显著减少甚至缺失。

    • 细菌抗菌肽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2019, 59(8):1419-1428.DOI: 10.13343/j.cnki.wsxb.20180420CSTR: 32112.14.j.AMS.20180420

      关键词:交叉耐药性宿主防御肽细胞膜荚膜磷壁酸脂多糖
      摘要 (1752)HTML (3383)PDF 630.28 K (2890)收藏

      摘要:细菌对传统抗生素的耐药程度十分严重,寻找克服耐药性的新型抗菌药物已成为当务之急。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是当下较有前景的抗菌药物之一。虽然通常认为,AMPs优先攻击细胞膜的特点使其不会引起广泛的耐药性,但其对特定靶标的识别能力仍为基因突变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此外,一些细菌还显示出了抵御宿主AMPs的杀伤作用并与宿主细胞共存的能力,相应的细菌防御机制也使其对治疗性AMPs产生抗性,这种交叉抗性近年来也备受关注。这些耐药现象的发现均对AMPs的开发提出了新挑战。本综述就细菌对AMPs耐药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进展的总结,并且对治疗性AMPs与宿主防御肽交叉抗性的相关机制研究进行了归纳,以期寻求新的对抗耐药性的策略。

    • 一种溶菌酶样蛋白对肺炎链球菌毒力及荚膜多糖合成的影响

      2011, 51(1):59-65.

      关键词:关键词:肺炎链球菌;溶菌酶;毒力;回复突变;荚膜
      摘要 (1128)HTML (0)PDF 1001.19 K (1497)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为了研究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S.pn)的一种假想的溶菌酶样蛋白在细菌生物学性状及其致病中的作用。【方法】利用长臂同源PCR对该基因进行敲出,并同时构建带有拯救质粒的缺失菌株,观察D39野生菌、缺失菌与带有拯救质粒的缺失菌株在相关生物学性状及其致病力改变,从而鉴定这种假想溶菌酶样蛋白的功能。【结果】缺失菌与野生菌相比,细菌生长减缓,毒力下降,荚膜多糖合成明显减少。而将拯救质粒转入缺失菌株后,该溶菌酶样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较野生菌高,其毒力及荚膜合成

    • 新型隐球酵母铜应答转录因子Cuf1与荚膜的生物合成的相关性研究

      2009, 49(11):1459-1464.

      关键词:关键词:荚膜;新型隐球酵母;致病因子
      摘要 (1544)HTML (0)PDF 1.10 M (1999)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新型隐球酵母是人类条件致病真菌,主要感染免疫缺陷患者。该酵母最显著的特征是细胞外包被主要的致病因子-多糖荚膜,其调控机制复杂。本文研究旨在阐述编码铜依赖转录因子的CUF1基因对其荚膜生物合成的负调控作用。【方法】以野生型菌株为对照,对CUF1缺失的突变菌株进行菌落形态观察、荚膜墨汁染色的显微观察、细胞聚沉试验以及荚膜定量分析。【结果】与野生型菌株相比,Δcuf1突变株产生的菌落更粘,显微镜下亦可明显观察到荚膜更厚。同样数量的细胞,突变株聚沉平衡后体积更大。此外,荚膜粗提物定量称重分析也证明突

    • kpsE和kpsD双基因缺失显著降低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力

      2016, 56(10):1571-1582.DOI: 10.13343/j.cnki.wsxb.20150610CSTR: 32112.14.j.AMS.20150610

      关键词: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荚膜缺失株致病力
      摘要 (1025)HTML (902)PDF 1.83 M (2364)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荚膜对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负责荚膜多糖转运的基因kpsE和kpsD,利用λ Red重组系统构建APEC E058和UPEC U17荚膜缺失株E058ΔkpsED和U17ΔkpsED,并通过一系列的体内及体外试验对其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双基因缺失株的生长速度较野生株没有明显差异,但缺失株抗血清补体杀菌能力和抗鸡巨噬细胞HD-11细胞吞噬能力显著下降。1日龄雏鸡LD50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缺失株E058ΔkpsED和U17ΔkpsED对鸡失去致病力,而回复株毒力恢复至野生株水平;35日龄SPF鸡体内动态分布和竞争试验显示ΔkpsED缺失株在鸡体内定殖能力和竞争性生长能力显著下降,表明kpsED双基因的缺失能显著降低APEC E058和UPEC U17的致病力。[结论]荚膜与肠道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性相关,是其重要的毒力因子。

    • 猪链球菌2型荚膜唾液酸对细菌毒力和宿主炎症反应的影响

      2012, 52(4):498-504.

      关键词:关键词: 猪链球菌2型,荚膜,唾液酸,毒力,炎症因子
      摘要 (1153)HTML (0)PDF 371.39 K (2101)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阐明猪链球菌2 型荚膜唾液酸是否影响细菌毒力以及宿主对其炎症反应应答,为研究猪链球菌2 型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比较实验菌株对BLAB/c小鼠模型的致病性; 通过涂板计数的方法检测实验菌株在小鼠体内的分布; 观察小鼠脑组织病理改变,分析实验菌株感染小鼠后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差异; 从小鼠体外全血细胞水平,运用ELISA 法检测实验菌株感染后细胞炎性因子的分泌水平。【结果】荚膜唾液酸合成基因neuB 缺失突变株ΔneuB 相比野生株05ZYH33 株,对小鼠毒力显著降低,回复突变株cΔneuB 毒力回复至野生株水平; 野生株和突变株在血液及脑组织中分布具有显著差异,均可致BLAB/c小鼠脑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 与野生株组相比较,细菌/细胞相互作用不同时间点后,突变株组体外刺激小鼠全血细胞分泌MCP-1、IL-6 的水平显著提高;【结论】荚膜唾液酸影响细菌的毒力及宿主细胞对其的炎症反应应答,它是猪链球菌2 型穿透血脑屏障导致脑膜炎的重要毒力因子。

    • 高温大曲中地衣芽胞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CGMCC 3963)的耐高温特征

      2012, 52(7):910-915.

      关键词:关键词:大曲,耐高温,地衣芽胞杆菌,热休克蛋白,荚膜
      摘要 (1207)HTML (0)PDF 1.52 M (2359)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高温大曲的使用是中国酱香型白酒酿造的特征之一,耐高温的细菌是高温大曲中重要的优势功能菌,它们对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具有重要的价值。研究高温大曲中细菌的耐高温特征对于认识酱香型白酒的酿造特征具有一定的作用。【方法】本文以中国白酒高温大曲中筛选获得的一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耐高温功能细菌地衣芽胞杆菌( Bacillus licheniformis) CGMCC 3963 为对象,测定其耐高温特征,并首次通过细胞形态学的分析,以及转录组学等技术的应用系统研究了B.licheniformis CGMCC 3963 的耐高温机制。【结果】地衣芽胞杆菌B.licheniformis CGMCC 3963 能够耐受55℃高温生长。在高温条件下,该菌仍具有较旺盛的代谢生长能力,且产生大量荚膜,同时大量I 类热休克蛋白基因以及聚谷氨酸合成基因的表达水平均得到明显提高。【结论】B. licheniformis CGMCC 3963 在高温下,I 类热休克蛋白以及以聚谷氨酸为主要成分的荚膜大量产生,对功能细菌耐高温具有重要的作用。该结果首次从分子水平认识了中国白酒酿造微生物的耐高温特征,丰富了白酒酿造微生物学的科学理论。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8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