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微学术

微生物学通报

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7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金针菇菌种中短期保藏因素的正交分析

      2018, 45(6):1375-1383.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70602CSTR: 32113.14.j.MC.170602

      关键词:食用菌,菌种保藏,正交试验设计,菌丝生长速度
      摘要 (1636)HTML (1329)PDF 622.46 K (2123)收藏

      摘要:【背景】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栽培食用菌,年产量超过250万t,规模已跃居世界首位。菌种保藏技术是金针菇栽培和新品种研发的基础,但相关研究十分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金针菇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目的】探索不同保藏因素对金针菇优良菌种中短期保藏的影响,为建立高效、低成本、易操作的保藏方法奠定基础。【方法】以温度、甘油、海藻糖、甘露醇以及保护剂体积5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经12个月保藏,考察金针菇菌种在木屑培养基中的菌丝生长速度,通过极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解析保藏因素的效应。【结果】温度、海藻糖、甘油和甘露醇对金针菇菌种的中短期保藏有极显著的影响,保护剂体积的影响不显著。温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与其它4个因素的互作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0 °C是较好的短期保藏温度,?80 °C为理想的中期保藏温度。渗透型与非渗透型保护剂间的互作效应对金针菇菌种的中短期保藏有极显著影响,海藻糖和甘露醇间的互作效应不显著。高浓度的海藻糖、甘油及甘露醇均不利于金针菇菌种的中短期保藏。保藏效果较佳的保护剂为10%甘油和0.3 mol/L甘露醇混合液。【结论】建立的菌种中短期保藏方法填补了金针菇产业发展的空白,研究结果可为其它大型真菌的中短期保藏提供重要参考。

    • 真菌中赖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

      2020, 47(3):915-922.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90514CSTR: 32113.14.j.MC.190514

      关键词:真菌,赖氨酸生物合成,酵母氨酸脱氢酶
      摘要 (1009)HTML (3926)PDF 619.30 K (1790)收藏

      摘要:本文综述了真菌中赖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及途径中的关键基因——酵母氨酸脱氢酶基因,详细介绍了赖氨酸从头合成途径,阐述了酵母氨酸脱氢酶的作用机理及理化性质,以期为探索赖氨酸合成途径及途径中的基因提供资料和思路。

    • 基于金针菇全基因组的赖氨酸合成途径关键酶分析

      2016, 43(10):2225-2233.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0379CSTR: 32113.14.j.MC.160379

      关键词:金针菇,赖氨酸生物合成,α-氨基己二酸途径
      摘要 (1539)HTML (997)PDF 1.35 M (2546)收藏

      摘要:【目的】以金针菇全基因组测序数据为基础研究其L-赖氨酸的从头合成途径及其关键基因。【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2000和Roche454 FLX+两种方法完成金针菇单孢菌株Dan3的基因组测序,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筛选金针菇中赖氨酸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并分析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基本理化性质;预测其亚细胞定位情况及蛋白的二级结构。【结果】金针菇Dan3全基因组序列长度为34.17 Mb,预测到8个参与α-氨基己二酸途径的关键基因,这些基因都含有多个内含子和外显子,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有3个蛋白定位于线粒体。【结论】金针菇是通过α-氨基己二酸途径合成赖氨酸,基因组中预测到与该途径相关的几乎所有的酶。

    • 中国香菇主栽品种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

      2017, 44(6):1427-1436.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60221CSTR: 32113.14.j.MC.160221

      关键词:微卫星序列,群体遗传结构,品种谱系
      摘要 (1453)HTML (900)PDF 669.96 K (2534)收藏

      摘要:【目的】香菇(Lentinulaedodes)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研究我国现有栽培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构成以及准确鉴定品种是新品种开发和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方法】采用多态性的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对中国历年来使用主栽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比较其谱系来源,解析中国主栽品种的群体多样性构成,并构建指纹图谱用于品种鉴定。【结果】24对多态性SSR引物对51份香菇菌株都具有多态性。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0.69处可将栽培种群体分为4个类群,野生种驯化或参与杂交获得的菌株位于类群III和IV,其他菌株位于另外两个类群I和II。群体结构分析可将栽培群体分为6个遗传构成,显示L808、L135等代表性菌株在各自的构成中参与了其他菌株的选育过程,解释了以其为亲本的部分品种的谱系来源。依据筛选出的9对条带清晰的SSR引物组合构建了多位点SSR指纹图谱,可对45个香菇商业菌种进行辨识。【结论】我国香菇主栽品种亲缘关系较近,育种多围绕L808、L135、9015等核心代表性品种进行,本研究可为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应不同栽培模式的新品种提供依据;指纹图谱的构建也能为香菇品种的准确鉴定提供保证。

    • 自交选育秀珍菇新菌株“申秀1号”

      2015, 42(8):1539-1548.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40838CSTR: 32113.14.j.MC.140838

      关键词:育种,栽培性状,菌丝生长速度,产量,ISSR
      摘要 (1444)HTML (722)PDF 4.84 M (2789)收藏

      摘要:【目的】对自交子代群体主要栽培和商品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并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秀珍菇新菌株。【方法】以秀珍菇商业菌株“3108”为亲本进行自交,综合分析其自交子代群体的菌丝生长速度、产量、菇型、抗杂、抗逆性和栽培周期等性状以选育新菌株,利用ISSR (Inter-sample sequence repeat)鉴定新菌株和亲本菌株之间遗传差异性。【结果】自交子代中,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分别有19.5%和8.9%的菌株优于亲本;子代群体中菌丝生长速度和子实体产量之间无相关性(R=0.102,P>0.05);37%的菌株栽培周期比亲本短;菇盖平展、厚且不易碎分别占53%、11%,菌柄直径和长度变化幅度分别为5?13 mm和21?75 mm;发生黄枯病,出现萎缩、死菇现象以及畸形分别占23%、19%、5%。【结论】通过对子代群体各性状综合分析,从中选育出生长快、产量高、菇盖厚且不易碎、柄粗长、抗杂和抗逆性强、栽培周期短等优良性状的秀珍菇新菌株“申秀1号”,前三潮菇平均单袋产量334 g,生物学效率高达74%,比亲本菌株增产7.1%,且种性稳定。经ISSR鉴定表明,该菌株具有自身特异性。

    • 金针菇褐化病毒(FvBV)脱毒方法

      2015, 42(10):1952-1961.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41014CSTR: 32113.14.j.MC.141014

      关键词:dsRNA技术,反转录PCR,FvBV,脱毒,原生质体单核化,有性生殖,核迁移
      摘要 (1448)HTML (695)PDF 1.98 M (3062)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5种不同脱毒方法对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菌株的脱毒效果,筛选出脱毒率高和脱毒后金针菇菌株菌丝生长速度、生物量、漆酶活力等性状改善明显的脱毒方法。【方法】以栽培金针菇菌株F-4889为研究材料,从菌丝体中提取大小约2.0 kb的病毒dsRNA,经RT-PCR鉴定该病毒为金针菇褐化病毒(FvBV)。采用菌丝尖端分离、原基组织分离、原生质体单核化、有性生殖和核迁移5种脱毒方法对金针菇菌株进行脱毒处理,利用dsRNA技术和RT-PCR检测脱毒效果。【结果】菌丝尖端分离脱毒后得到1株脱毒菌株;原基组织分离法未能脱毒;原生质体单核化脱毒法得到3株脱毒单核菌株和2株原单杂交脱毒菌株;有性生殖脱毒法获得脱毒孢子单核菌株23株和单孢杂交脱毒菌株8株;核迁移脱毒后得到5株核迁移脱毒菌株。脱毒率依次为25.0%、0、7.5%、57.5%和100%。脱毒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生物量、漆酶活力等均优于出发菌株、菌丝尖端和原基组织分离菌株。【结论】这5种方法中原生质体单核化、有性生殖和核迁移脱毒法脱毒效果较佳,均能有效脱除FvBV,脱毒率高,脱毒后菌株菌丝生长速度、生物量、漆酶活力等均明显提高。

    • 利用SSR标记鉴定香菇单核体及杂交后代

      2016, 43(2):444-455.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150335CSTR: 32113.14.j.MC.150335

      关键词:简单重复序列,香菇,原生质体单核体,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孢子单核体,杂交子鉴定
      摘要 (1558)HTML (0)PDF 3.27 M (2794)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方法用于香菇原生质体单核体、孢子单核体及其杂交后代的分离和鉴定。【方法】利用基于香菇全基因组序列信息开发的SSR标记,分析由香菇品种“L808”双核菌丝制备的原生质体单核体、孢子单核体及其杂交后代的SSR指纹。【结果】对制备的原生质体单核体的鉴定中,在不经过杂交配对的情况下,鉴定出“L808”的两种不同极性的原生质体单核体,其分离比例为191:1,该鉴定结果得到SSR标记、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ic DNA,RAPD)标记及传统方法的验证。另外,开发的香菇SSR标记还能以多位点组合的方式,用于对孢子单核体及其杂交后代的鉴定。【结论】应用SSR标记可加快香菇单核体的制备进程,并提高鉴定单核体及相关杂交菌株的准确性,促进香菇遗传育种研究。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7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