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微学术

微生物学通报

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4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无机盐和碳氮源对青霉PT95类胡萝卜素产率的影响*

      2003, 30(4).

      关键词:青霉 无机盐 碳源和氮源 类胡萝卜素产率 菌核生物量
      摘要 (2147)HTML (10)PDF 0.00 Byte (2297)收藏

      摘要:供试的 4种无机盐中 ,K2 HPO4的单因子效应最好 ;K2 HPO4+KCl +MgSO4表现出最好的正协同效应。 5种碳源都能被PT95菌株利用 ,麦芽糖和蔗糖是最适碳源。在以酵母膏为氮源的培养基上 ,PT95菌株的菌核生物量最高 ;而在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 ,类胡萝卜素产率最高 ;铵盐和尿素对菌核形成不利 ;硝酸钠是最好的无机氮源。培养基中的含氮量保持在 0.24~ 0.48g L,含

    • 菌核菌生长和产生草酸的营养和环境条件研究

      1993, 20(4).

      关键词:菌核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菌丝生长 草酸累积 营养和环境因子
      摘要 (2025)HTML (10)PDF 0.00 Byte (2234)收藏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培养基种类、酸碱度、温度对菌核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丝生长(MG)和草酸累积(OA)的影响及MG和OA之间的动态变化过程。正交试验中,碳源为:琥珀酸钠-葡萄糖、蔗糖-马铃薯汁液和蔗糖的三种培养基中,OA量依次递减且差异显著。MG和OA成负相关关系。培养基的pH值是影响OA的一个主要因子,本试验中pH6最适合菌丝产草酸,而pH5最适合菌丝生长。23℃下OA和MG大于26℃下OA和MG。OA和MG的动态变化过程试验表明,不同培养基的草酸累积速率和最终

    • 青霉PT95菌株菌核内产生类胡萝卜素的研究

      1998, 25(6).

      关键词:青霉 菌核 类胡萝卜素 培养条件
      摘要 (1563)HTML (12)PDF 0.00 Byte (2137)收藏

      摘要:从土壤中分离到一株经鉴定属于Penicilliumthomiiseries的菌株PT95,该菌株在6种固体培养基上都能形成大量的橙红色菌核,其中在察氏培养基上形成的菌核量最大,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的菌核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培养基初始pH对菌核形成和色素含量无明显影响,但对菌落生长速度有显著影响。光照培养对菌核形成和色素含量无明显影响。薄层色谱分析表明,PT95菌株菌核内产生的类胡萝卜素由两种色素成分组成,其中β-胡萝卜素占总色素量的64.3%。

    • 一种与蝉花易混淆虫草的鉴定及内菌核细菌群落分析

      2021, 48(6):1874-1882.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00982CSTR: 32113.14.j.MC.200982

      关键词:蝉花,独角龙,内菌核,细菌群落,功能分析
      摘要 (759)HTML (2800)PDF 4.89 M (1495)收藏

      摘要:【背景】中国浙江省民间常将一种称为“雄蝉花” (也称独角龙)的虫草误认为是雌蝉花(Isaria cicadae Miquel)的同种,因此有必要为二者作出区分。【目的】通过形态、rDNA ITS序列比较蝉花和独角龙的差异,为2种虫草的鉴别提供理论依据;探究二者内菌核细菌群落组成及功能,加深对2种虫草的理解。【方法】通过分离纯培养技术获得蝉花和独角龙菌株;显微镜观察比较2种真菌产孢细胞的形态特征;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内菌核细菌群落组成并进行功能分析。【结果】经鉴定,蝉花为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独角龙为独角龙弯颈霉(Tolypocladium dujiaolongae);在细菌属水平上,蝉花内菌核优势细菌属为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Diplorickettsiaceae未定名属和根瘤菌属(Rhizobium),独角龙弯颈霉内菌核细菌有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沙雷氏菌属(Serratia)等潜在病原菌属;蝉花和独角龙弯颈霉细菌COG数据库预测功能相似,KEGG Pathway丰度相近。内菌核细菌群落涉及24种基因功能家族,其功能大多与转运和代谢相关,其中与新陈代谢相关的丰度最大。【结论】蝉花和独角龙是不同的物种,而且内菌核细菌群落组成差异较大,细菌主要参与2种虫草的代谢过程;独角龙弯颈霉内菌核存在病原性细菌类群,食用独角龙弯颈霉同食用蝉花相比安全性有待研究。

    • 拮抗北细辛菌核病木霉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防效果

      2021, 48(12):4624-4635.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10245CSTR: 32113.14.j.MC.210245

      关键词:北细辛菌核病菌木霉菌分离鉴定抑菌生物防治
      摘要 (688)HTML (2302)PDF 1.07 M (1526)收藏

      摘要:[背景] 菌核病是北细辛根部主要病害之一,木霉菌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生物防治真菌,利用木霉菌防治北细辛菌核病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 通过稀释分离法对健康北细辛植株根际土壤进行菌株分离,以期筛选出有效拮抗北细辛菌核病的生防木霉菌。[方法] 以北细辛菌核病菌为靶标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挥发性与非挥发性物质抑菌的方法对分离得到的木霉菌进行筛选,采用生长速率法对筛选出的木霉菌的发酵液进行抑菌效果测定,并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筛选出的木霉对北细辛菌核病菌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紫外吸收法测定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氮蓝四唑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愈创木酚法测定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的影响。[结果] 从土壤中分离出木霉菌共14株,通过形态学和ITS-RPB2双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其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短密木霉(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和装絮木霉(Trichoderma tomentosum)。对峙培养试验表明,钩状木霉A26、拟康氏木霉B30、钩状木霉C6、哈茨木霉A17对北细辛菌核病菌抑制率均在90%以上,挥发性物质抑制测定结果显示钩状木霉C6抑制率最高,为53.73%±0.07%,木霉菌的非挥发性物质抑菌作用较强,哈茨木霉A17、钩状木霉A26、钩状木霉C6的非挥发性物质对细辛菌核病菌的抑制率均在75%以上,而拟康氏木霉B30抑制率可达100%。因此,筛选出的哈茨木霉A17、钩状木霉A26、拟康氏木霉B30、钩状木霉C6为拮抗效果较强的生防木霉菌,这4株木霉菌的发酵液对北细辛菌核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56.33%±0.12%、77.22%±0.06%、82.28%±0.03%、46.20%±0.04%。经这4株木霉菌的非挥发性物质处理7 d后,菌核病菌MDA含量显著增加,钩状木霉A26是对照组的7.7倍,最为显著;菌核病菌抗氧化酶活性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CAT、SOD、POD活性分别下降了19.67%-75.84%、4.71%-68.71%和3.57%-67.86%。[结论] 从北细辛健康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的木霉菌株哈茨木霉A17、钩状木霉A26、拟康氏木霉B30、钩状木霉C6对北细辛菌核病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可用于北细辛菌核病的生物防治。

    • 向日葵菌核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防效测定

      2021, 48(12):4688-4695.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10375CSTR: 32113.14.j.MC.210375

      关键词:向日葵菌核病核盘菌拮抗菌微生物菌剂
      摘要 (602)HTML (3433)PDF 606.37 K (1238)收藏

      摘要:[背景] 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菌核病是影响向日葵产量的重要病害,近年来在我国内蒙古和甘肃等地频繁发生。[目的] 挖掘能够对向日葵菌核病进行生物防治的拮抗菌株和有效方法。[方法] 用4种不同的培养基通过稀释涂布法对向日葵健康植株的根际土壤菌群进行分离,利用平板对峙实验筛选出对核盘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选取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进行向日葵离体叶片防效测定,采用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种鉴定,并配制成不同单菌剂和复合菌剂进行盆栽实验,测定活体防效。[结果] 从土壤中共分离出142株菌,从中筛选到12株抑菌圈明显的拮抗菌株。其中拮抗菌Bacillus sp.NM63、JQ134、J7、J33和Streptomyces sp.Z9、ZX6抑菌圈直径大于25 mm,这6株菌在向日葵离体叶片防效测定实验中效果显著。菌株NM63、JQ134、J7、Z9、J33和ZX6单菌剂盆栽实验的防治效果依次为79.06%、74.10%、70.72%、67.83%、65.11%和57.11%。菌株配比为Z9:NM63:JQ134:J7=1:1:1:1的复合发酵菌剂Ⅰ对向日葵盆栽的活体防效为81.43%,菌株配比为Z9:NM63:JQ134:J7=1:2:2:1的复合发酵菌剂Ⅱ对向日葵盆栽的活体防效为85.88%。[结论] 筛选鉴定出多株对核盘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拮抗菌株,复合菌剂Ⅱ对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治具有显著效果。

    • 灰葡萄孢菌引起的向日葵叶斑和盘腐及热胁迫对病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2024, 51(5):1405-1424.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40212CSTR: 32113.14.j.MC.240212

      关键词:向日葵叶斑盘腐灰葡萄孢菌菌核微菌核假微菌核热胁迫
      摘要 (378)HTML (723)PDF 2.18 M (869)收藏

      摘要:【背景】 2022年8−9月,从甘肃省兰州市种植的食用向日葵田中采集到零星发病的叶斑和盘腐病害标样。【目的】 明确叶斑病和盘腐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单孢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Koch’s法则明确分出病菌的致病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通过平板法测定试验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观察经30 ℃ (生长抑制温度)培养后试验菌株产菌核特性的变化。【结果】 分离得到12株菌落形态不同的葡萄孢属菌株。试验菌株SKY-A−SKY-D接种食用向日葵离体叶片和花盘可引起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接种发病的叶片和花盘病组织上原接种菌的分出率达100%。试验菌株在PDA平板上15 ℃和20 ℃培养10−40 d,大型分生孢子无色至淡褐色,单胞,卵圆形、长椭圆形、球形、近球形、棒状或不规则形,[6.0−14.2 (−20.1)] μm×[6.0−10.4 (−14.9)] μm;菌核表生,黑色,球形、近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0.5−11.1) mm×(0.5−5.0) mm;Ⅰ型微菌核红褐色至黑褐色,表生或埋生,(26.9−492.5) μm×(14.9−149.3) μm,微菌核的组成细胞大小为(12.7−35.0) μm×(11.9−25.3) μm;Ⅱ型微菌核近黑色,埋生,(35.8−373.1) μm×(23.9−229.9) μm,微菌核的组成细胞大小为(8.2−16.4) μm×(8.2−14.9) μm;假微菌核由特化的附着胞构成,暗褐色至近黑色,埋生,(32.0−447.8) μm×(19.4−358.2) μm。试验菌株的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 ℃;菌核产生温度为5−25 ℃。30 ℃培养7 d后转至20 ℃培养14 d,可诱导2个不产菌核的菌株SKY-B和SKY-C产生菌核,突变株在继代培养时保持其产菌核能力。BLASTn分析结果显示,试验菌株SKY-A–SKY-D的rDNA-ITS序列(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登录号为NMDCN00038NP–NMDCN00038NS)与已知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序列的相似性达99.8%–100.0%。g3pdh、hsp60和rpb2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4个试验菌株被聚在B. cinerea的不同亚群里。【结论】 引起向日葵叶斑和盘腐的病原菌被鉴定为B. cinerea,这是灰葡萄孢菌引起向日葵叶斑病和盘腐病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首次报道。首次发现灰葡萄孢菌可以产生2种类型的微菌核。30 ℃热胁迫处理可诱导不产菌核的灰葡萄孢菌产生菌核,突变株的产菌核能力可遗传。

    • 防治平贝母菌核病的木霉菌筛选及室内防效

      2023, 50(6):2497-2507.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20847CSTR: 32113.14.j.MC.220847

      关键词:平贝母菌核病木霉菌生物防治挥发性产物
      摘要 (322)HTML (962)PDF 752.58 K (1100)收藏

      摘要:【背景】由病原菌Sclerotium denigrans侵染引起的平贝母菌核病是其主要的鳞茎病害之一,给平贝母种植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目的】筛选出对平贝母菌核病具有拮抗效果的木霉菌株。【方法】以平贝母菌核病作为靶标菌,采用平板对峙试验、平板对扣法、圆盘滤膜法与发酵液抑菌试验筛选对平贝母菌核病具有拮抗效果的木霉菌株。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的方法检测拮抗效果较好的木霉菌挥发性成分;二硝基水杨酸(dinitrosalicylic acid, DNS)比色法测定木霉菌的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室内防效试验验证其对平贝母菌核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平板对峙试验发现木霉菌F1、F2和D6对平贝母菌核病菌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抑菌率分别为91.06%、87.00%和86.12%;平板对扣法发现木霉菌E17和A26对菌核病菌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抑菌率分别为74.96%和75.86%;圆盘滤膜法发现菌核病菌在F2、C6、D3、F4、A26、B30、D4和D6的琼脂培养基上均不生长,抑菌率达100%;发酵液抑菌试验表明木霉菌D3抑制效果最强,可完全抑制菌核病菌的生长,抑菌率为100%;对A26、D4、E8、E17和D3这5株木霉进行GC/MS挥发性产物分析,在E17发现了具有抗真菌活性的6-戊基-2H-吡喃-2-酮等活性物质;DNS比色法发现β-1,3葡聚糖酶活性最高的木霉菌为F1;室内防效试验测定发现D3能明显抑制平贝母鳞茎菌核病的病变,对平贝母菌核病具有潜在的生防活性。【结论】木霉菌D3在防治平贝母菌核病中是极具开发价值的菌种。

    • 一株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分离及抑菌活性

      2012, 39(3):0353-0360.

      关键词:生物表面活性剂, 抑菌活性, 大豆疫霉菌, 大豆菌核菌
      摘要 (2278)HTML (0)PDF 652.58 K (3633)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分离得到的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产表面活性剂能力、分类地位和抑菌活性。【方法】采用血平板、油平板进行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分离, 以排油圈法进行表面活性的测定; 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相似性分析对BS1菌株进行初步鉴定; 利用对峙培养法和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孢子萌发的抑制率测定研究其抑菌活性。【结果】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到的BS1菌株可产生表面活性剂, 在分类学地位上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BS1菌体、发酵上清液、挥发性物质对12种供试病原真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BS1菌体、发酵上清液对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的抑制率最大, 分别达到65.31%和95.93%。发酵上清液通过影响大豆疫霉菌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孢子萌发等方式抑制病原菌的正常生长, 稀释20倍的发酵上清液依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BS1菌株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大豆菌核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抑菌效果最好, 抑制率达到84.25%。【结论】BS1菌株在产生表面活性剂的同时, 还具有生物防治作用潜力。

    • 暗褐网柄牛肝菌菌核形成相关基因分析

      2023, 50(10):4583-4597.DOI: 10.13344/j.microbiol.china.230113CSTR: 32113.14.j.MC.230113

      关键词:暗褐网柄牛肝菌菌核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
      摘要 (386)HTML (847)PDF 1.31 M (1088)收藏

      摘要:【背景】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是第一个能够人工栽培的食用牛肝菌,人工栽培过程中,不同菌株会形成数量不等的菌核。【目的】探明不同菌株产核差异机制。【方法】采集多菌核(JH1)、寡菌核(JH2)菌株的成熟菌核及无菌核(JH3)菌株培养相同时间的菌丝体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对菌核形成的作用和功能。【结果】KEGG富集分析显示,JH2 vs. JH1互比,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及蛋氨酸代谢显著富集;JH3 vs. JH1互比,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显著富集;JH3 vs. JH2互比,谷胱甘肽、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显著富集。菌核形成相关基因分析显示,从JH2 vs. JH1、JH3 vs. JH1和JH3 vs. JH2的差异表达基因中分别筛选到69、118和82条与信号转导、感知刺激、防御、碳水化合物活性酶等有关的基因,其中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数量最多。三个比较组共有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在JH1中的表达量高于JH2、JH3,表明JH1更能充分利用底物营养以形成更多菌核。【结论】本研究从转录组水平初步分析了暗褐网柄牛肝菌不同菌株产核差异的原因,为后续菌核与出菇及产量相关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上一页12
    共2页14条记录 跳转到GO